学院部分团队介绍

生物药光动力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1. 网站链接:https://fmerc.fzu.edu.cn/

2. 平台简介:

生物药光动力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研究中心)于2016年10月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建设。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福州大学,在福建省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基础上组建,现任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黄明东教授,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为顾瑛院士。

工程研究中心以围绕国家和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社会经济建设需求,开展与重大疾病相关的化学和生物医学基础研究、突破光动力治疗药物、光动力诊断、光动力靶向抗菌等关键技术瓶颈、制定产品开发与行业标准,建设技术转化与产业化研究平台,并购置研发相关仪器设备,将所形成的成果通过市场机制与双创众创等机制向社会转移和推广,最终建成一个整合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对外合作于一体的国内外生物药光动力治疗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领域的领军联合创新平台。

目前工程研究中心已建成专职科研、实验、行政、推广人员共计53人的人才队伍,拥有2000多平方米科研用房,配备有原值为6111万元的各类仪器设备。近年来工程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科技部攻关项目1项、科技专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福建省科技厅重大项目6项、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福建省发改委产业化项目1项、及企业横向项目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6项。

工程研究中心拥有国内首个获准进入临床试验、正在II期临床验证中的化学1.1类光动力抗癌新药“福大赛因”,并成功转让发明专利实施许可的化学1.1类光动力抗癌新药“F7”。并与福建亿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州国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瑞泰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吉量医药工程有限公司、青岛光率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广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阳光动力有限责任公司、福建佰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了合作研究和项目转化。

3. 平台负责人介绍:

黄明东博士,男,1963年10月生,现为福州大学生物药光动力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功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福州大学化学学院教授。1982年和1985年分别获得福州大学和厦门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3年获得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和哈佛大学医学院工作。2002年应聘中国科学院到福建物构所工作。有多年的从事化学和生物学的研究经验。

电子邮件:HMD_lab@fzu.edu.cn

电话:13859021285

研究方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以生物物理化学技术,包括X射线结晶学、计算化学、和生物信息学为主要手段,研究解决生物学中提出的重要结构问题,总结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为包括多肽和蛋白质在内的大分子的研究、设计和功能改进提供结构基础,并最终达到理性设计创新药物的目的。此外,课题组在化学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方面也进行一些开拓性的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学术上,发表原创科研文章200多篇,有五篇发表在《科学》和《自然》及子刊杂志上,其中三篇为第一或通讯作者。

在基础研究方面,开展两方面的工作:

1.血液学中纤溶研究

我们测定了一系列血栓形成和纤溶系统中的重要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并且研发了一系列的抑制剂,发现了抑制剂研发的新原理;还开发了受体uPAR的抑制剂,把其中一个抑制剂ATF和人血清蛋白HSA融合以提高血浆半衰期和提供融合蛋白的药物载体性质。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的高水平研究论文和综述,获得了国家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和科技部863等国家级项目的资助,也获得国外机构如澳大利亚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理事会(NHMRC)的资助,此外,还获得了制药公司的资助,包括了美国辉瑞制药、中科院诺和诺德中心和浙江海正制药。

 

2.基于光动力学的肿瘤靶向治疗、抗感染、以及荧光检测研究

基于光动力学的肿瘤靶向治疗、抗感染、以及荧光检测研究:发展了单一羧基取代的酞菁锌(CPZ)的大量合成和纯化(Chen et al., Inorg Chem Commun 2006; 9:313),使用该技术开展了系列主动靶向光敏剂的抗肿瘤研究。我们在光动力抗感染领域也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发展了靶向性广谱抗菌光敏剂znpc(lys)5,取得了显著的成果:chen et al., J Porphyr Phthalocya 2011, 15:293-9;Chen et al., J Lumin 2014,152:103-107;Chen et al., J Biomed Opt 2016,21,018001。该项技术已经转让给青岛阳光动力共同开发基于此技术的产品,其中数种产品已经进入销售。该项专利技术(单羧基酞菁锌)也用于纳米光敏剂的研究(Li et al., Theranostics 2019; 9(3):884-899; Li et al., Theranostics 2014,4:642)。该项专利技术也可用于在体和体外的生物检测。工程中心的黄金陵、陈耐生、薛金萍教授发展了一种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一个1.1类光敏剂药物(“福大赛因”),并进入了临床二期实验,结果显示“福大赛因”体内毒性小、并有显著疗效!表明光动力技术在抗菌、抗肿瘤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我们在系列酞菁光敏剂的合成和药学研究领域坚持了十多年的研究工作,发表了系列文章和综述(Zafar et al., Curr Drug Metab 2015;16: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