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记2012年宝钢优秀教师特别奖提名人林有希教授
进入高校工作以来,林有希同志从一名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迅速成长为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该同志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实践教书育人的职责,注重发挥自身工程实践优势,满腔热情投入高等工程教育,默默奉献,成为我校理论和实践“双师型”教师的突出代表。
林有希同志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每年都较大幅度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深受学生和同行好评。他注重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紧密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强调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他主持建设并主讲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是面向机械类各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课程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知识,学习上面临困难。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课程组大胆对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教学内容上,紧密结合现代机械制造业的生产实际,扩充急需的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方法和内容,注重学生知识的整合、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将工艺基础知识和工程实际有机结合,培养学生专业适应能力和动手创新能力。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积极抓住机遇,通过学校多次教学建设项目支持,引进高质量的实验教学设备,建立设计性、综合性、多层次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为课程提供了优越的教学条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积极开展“三性”实验,通过基础型实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巩固相关知识;通过综合设计型实验使学生综合运用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编写并出版实验指导书,改变传统给出详细实验过程和步骤的指导方式,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学习。采用以学生为主的启发式、交互式、讨论式、问题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相结合,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自主探索和协同学习的习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优化《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内容,面向典型的机械加工企业,收集更多富有特色的适合于《机械制造工艺学》综合课程设计的典型零件,扩充综合课程设计题库,力争按照实际生产设计过程来指导课程设计,让学生在校期间更好地接受工程训练,实现综合课程设计的目的。优化机械制造毕业实习的教学内容,通过长期的合作和积累,在国营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实习基地,围绕机械制造工艺的实习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工程实例分析中总结理论知识,今后更好服务于生产劳动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以课程体系新、工程实践性强,教学紧密结合机械制造生产实际等特色及创新点获得福建省精品课程。正如上过林老师《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的同学所说:“老师上课幽默风趣,简单易懂,总是根据相关实例,将复杂的理论抽丝剥茧,化难为易”。
林有希同志一直致力于工程教育改革的思考与研究,并积极参与和组织国家教育质量工程。除自己主持综合性工程训练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电工程实践中心和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工程训练福建省先进教学团队工作,还参与并推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车辆工程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重大教学改革。 机电工程实践中心把“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工程意识,培养新型人才”作为实践教学理念,着力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探索,成为本校乃至福州地区大学城学生开展多层次综合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的平台,也是福建省工程训练类唯一一所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
该同志主持我校机电工程实践中心工作以来,积极探索以工程训练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为载体,以示范中心为创新实践基地,体现知识融合贯通、专业交叉渗透的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模式和体系的改革,深化技术性素质和非技术性素质的学习培养、强化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再学习和创新能力。他带领的团队,在工程训练方面主要进行以下系列改革:1)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按照综合工程实践教育的总体要求,在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平台上进行机电实践课程的整合、改造和提高,将综合工程实践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出发点,按照由浅入深、不断深入的教学规律,构建以基础型实践、综合设计型实践和研究创新型实践为层次,以技术方法为主线,以训练内容模块化为方式的工程训练教学新体系。2)学生层面的拓展。①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参与,工程训练从传统的针对机类、近机类等工科学生拓展到管理、人文等社科类学生,发挥我校工科优势,建设非工科学生工程素质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探索非工科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促进非工科学生知识结构的调整,思维方式的融合。②不同年龄层次学生。以本科生科研训练、各类相关竞赛为切入点,以开放管理的模式,吸引不同年级的学生到中心开展各类活动,中心为学生搭建认识工程、接触工程、实践创新的舞台,为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提供支撑平台,引导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创业能力。组织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性工程训练各项竞赛,取得骄人成绩。3)实践教学方式的改革。广泛采用“示讲示演”的实例教学模式,通过对工程实例的分析、讨论、演示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4)生产线示范教学。建设两条教学示范生产线,将学、研、产紧密结合,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业环境,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激发专业兴趣,同时团队人员在示范生产线中的实际锻炼、科研开发,保持了较高的技术水平,促进了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心学生全面成长,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管教管学,这也是他教学生涯积极倡导和实践的理念。教师的天职不仅在于认真教好书,更注重育好人。每年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导师工作,他定期在百忙当中联系学生,深入学生生活,了解交流思想。他常将‘三自一乐’和学生共勉,引导学生树立‘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的思想,过好快乐的大学生活。他严于律己、对人平和,以自己态度和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乐观的精神。良好师德风范,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正如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08级学生谢庆添在“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获一等奖的征文中所写,“…以为老师最大的能耐就是能让学生从心底生出对您的爱,这种爱能约束一些不良行为,去除不健康的念头,从而“会学习”“懂生活”“会做人”,因而终身受益。”
如果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教师的三大职责,他深知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才能当一个合格的教师。在教书育人之余,他还承担繁重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所在学科属于我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省重点学科,担任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导,同时还担任全国摩擦学会理事,福建省刀具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主持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福建省重点科技计划、省基金、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教育厅等资助的近20项科研项目,获得5项中国发明专利,发表论文70多篇,为该学科方向的快速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合作,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并积极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中结合工程和科研实践开展选题和研究,将学科前沿知识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润物无声;博学笃志,淡泊求真,爱徒有加”,这是“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征文中作为莘莘学子对林老师最为直观的评价,也是辛勤耕耘在教坛的林有希同志的真实写照。